高效率陪伴孩子
高效率陪伴孩子,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父母亲的陪伴,陪伴的教育意义很多,陪伴的方式也非常主要,高效率的陪伴对孩子的成长有很大的价值体现,行吗高效率陪伴孩子。
优秀的孩子都是父母陪出来的,这句话我觉得非常有道理!
孩子6岁以前,特别希望“我是被爱、被关注的”,父母忙于工作和全情陪伴不一定是对立面,在这件事情上,鱼和熊掌是可以兼得的。
因为高效的陪伴,和时间长短没有关系,关键是要制造无干扰的亲子时光。简单的讲,就是你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,不开电视、不玩手机,让你和孩子的注意力全都在彼此的身上。
6个高效亲子陪伴方法,0~6岁妈妈必看
1、肢体的触碰
美国心理学家哈洛的恒河猴实验就是最好的证明,父母每天下班回家,可以给孩子一个大大的拥抱;起床和入睡时给孩子一个亲吻;和孩子一起做互动游戏,比如:骑大马、双人舞、举高高等等。
2、肯定的语言和动作
父母要学会倾听,同时向孩子进行提问,要注意自己的动作,比如要看着孩子的眼睛,摸摸孩子的头。对孩子做出的成绩、说出的话表示肯定,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进步被父母看在了眼里。
3、黄金时间清单
提前和孩子一起制定一周的活动清单,每次安排的时间在30~60分钟,可以是一次公园散步,也可以是家门口的一次亲子游戏,但一定要遵守约定。哪怕是偶尔一次爽约,也要和孩子说明情况,征求孩子的原谅。
4、和孩子分享有趣的事情
可以选择在午饭后,或者晚饭后闲暇的时间,和孩子相互分享有趣的事情,话题一定要轻松,尽量以哈哈大笑作作为目的。可以是自己的'所见所闻,也可以是书中的某个小故事,或者杜撰的小片段等等。
5、坚持亲子阅读
亲子阅读一定要坚持,而且必须在孩子很小很小的时候,哪怕是孩子什么也听不懂。建议安排在每天晚上睡觉前,书本的内容不限,最好不要读教材类,而是要选择一些课外知识,这样孩子更容易接受。
6、太空时间法
日常和孩子相处的时间里,一定会有情绪不好的时候,不用担心,可以在周末的时候坦露心声,毫无拘束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,让孩子知道你是爱他的,这是治愈童年创伤最有效的方法。
父母陪伴孩子的5个“坑”,正在拉远你们的距离
1、太过敷衍
陪着不等于陪伴,有些家长每天都和孩子待在一起,但很少和孩子互动,每次孩子想跟父母交流时,父母都表现出不耐烦的样子,或者非常敷衍的态度。
2、脾气太差
有些家长总是一副“恨铁不成钢”的样子,眼里只有孩子的缺点,看不到孩子身上的优点,动不动就打骂孩子,动不动就发脾气。
3、说教太多
每天在网上看点心灵鸡汤类文章,然后就对孩子一顿说教,看似是在讲道理,其实是一种发泄,总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。
4、期待太高
望子成龙,望女成凤,对孩子抱有太高的期望,总觉得自己的孩子应该是佼佼者,一旦达不到自己的期望,就会特别沮丧。
总结:陪着≠陪伴,亲子陪伴不在于时间长短,而在于是否高效、高质量,即使你很忙,也要选出至少三个方法去陪伴他,这将是以未来一生的财富。
你所谓的“陪伴”只是“陪着”
我们首先要明白,陪着并不等于陪伴。很多家长会说,我对孩子的陪伴一点都不少啊,可是为什么还是教不好孩子?其实有时候你所谓的“陪伴”只是“陪着”而已。
明明在孩子身边,可你却在低头玩着手机,偶尔抬一下头,看看孩子没什么特殊状况,再低下头继续玩;或者是寸步不离地看着孩子,一日三餐、衣食住行,或许你将孩子照顾得很好,但却没有什么沟通。
陪伴不仅仅是一种形式,更要参与到孩子的成长过程中,这种参与和影响应该都是相互的。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,自身也应该得到成长,这样的陪伴才称之为陪伴。
很多家长觉得自己工作忙,没有时间陪伴孩子,很大程度上就是把陪伴理解成了陪着,或者是我们常说的看着,相比于形式上的陪伴,心灵的陪伴往往更重要。
什么样的陪伴是“高效陪伴”?
事实上,相对于高效陪伴,很多家长都在做无用无效的陪伴。这样的场景你是不是很熟悉:孩子怎么说也不改,你不断地重复说他,说到自己都烦了,可依然效果甚微。很多时候,孩子在你的威胁、恐吓下暂时改变,可是回过头就又犯了,甚至有时候造成了孩子的逆反心理。
这就是教育陷入了无效和重复当中。只有从这种无效的沟通、教育之中跳出来,才能做到高效的陪伴,才能让你的陪伴更有温度。
著名儿童教育家孙云晓说过:“血浓于水的父母的陪伴存在,会让孩子变得更坚强,更勇敢。”高效陪伴不在于时间的长短,更在于质,即用心。陪伴不能只是时空上的陪,更应该注意精神上的互动,从而相互影响。
如何做到“高效陪伴”?
1、 相互尊重是沟通和陪伴的基础
随着孩子长大,他们更迫切地希望得到父母的尊重、认同和肯定,好的家庭教育一定是要建立在尊重和信任的基础上的。有了尊重和信任,才能让父母和孩子保持一个良好的亲子关系,而好的亲子关系能够让你和孩子的沟通更加顺畅,更能够让你的陪伴更有效。
需要注意的是,尊重和信任一定要建立在相互的基础上,只有互相尊重,才能让你和孩子之间有一个平等的关系,才能达到陪伴孩子的更好效果。
2、 理解孩子的想法,家长和孩子都要学会“共情”
共情就是要有同理心,感受对方的感受,站在对方的立场去倾听、接纳和帮助。父母要掌握孩子正常生理和心理上的特点,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问题。同时,也教会孩子,能够理解你的想法。
很多时候,我们不要对孩子隐藏自己的情绪,要让他明白你的感受。如果有什么困难或心情不好的时候,别瞒着孩子,这样才能让孩子明白什么让你产生了这样的情绪,遇到了负面情绪如何应对,相应的也更容易培养出同理心。
只有能够理解孩子的想法,同时也让孩子能理解你的想法,这样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,互动、沟通才更加的有效,才会有一个更高质量的陪伴。
3、 注意沟通方式,掌握语言的艺术
在平时的沟通中,简单粗暴的控制型和命令式显然是不可取的。否则不仅不能做到有效陪伴,还可能会伤害到你和孩子的亲子关系。所以家长要注意和孩子的沟通方式,学会语言的艺术。
尽量采用一个开放式的问题来跟孩子沟通,这样的方式能够让孩子更加容易从你的.角度去思考问题,同时不要用埋怨或指责的方式,而是要把自己内心的愿景传递给孩子。
比如很多家长在督促学习的时候喜欢质问孩子:“还在这发呆,你作业做完了吗?不许玩了,赶紧去看书!”这样质疑和命令的句式很容易造成孩子的反感,如果换成:“对今天的学习安排是怎么样的?不会的题都怎么解决的啊?”就会好很多,当然,也要注意语气和语调,更加需要真诚,否则变成了“阴阳怪气”就更糟糕了。
4、 生活要有仪式感
仪式感很重要,需要从小培养,比如和孩子分享各自的兴趣,互相赠送礼物,或是和孩子用书面交流。还可以定期进行一些与孩子之间的休闲活动,比如选择在周末进行。活动很简单,可以在家里玩玩亲子游戏,也可以跟孩子出去玩玩,比如去游乐场、动物园,或者是电影院,这都是不错的家庭活动方式。
仪式感有种奇妙的魔力,就算是再平常的小事,带着仪式感去做,就能够对抗生活中的消极因素。这是对生活深深的热爱,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,仪式感能够增强孩子的感受,从而达到更好的效果。
相比于“陪着”来说,陪伴或许更难,这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孩子的所思所想,需要付出更大的精力、耐心;但其实陪伴也很简单,只需要用心,哪怕时间和空间并不那么充裕,也能让孩子时刻感受到你的爱。
文档为doc格式